近日在陜西西安,一位老太太抱著一個孩子上了903路公交車,司機梁師傅用廣播和喊話提醒乘客讓座后,全車遲遲不見有人讓座,梁師傅索性將車停下。大概過了5分鐘,坐在愛心座上一位中年男乘客站起身,給這位老人讓了座,梁師傅才重新啟動車子。事后,梁師傅此舉引發(fā)爭議。(《法制日報》)
一般而言,座位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是普通座位,一類是老弱病殘孕專座,即愛心座位。對于前者的占有者,讓座僅僅只是道德義務。如果普通座位的占有者不愿意讓座,則不能強迫他讓座。因為道德僅僅是一種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規(guī)范人們行為的行為準則。當然,這并不妨礙我們在內心鄙視他,甚至對他進行勸說。至于他是否愿意聽從勸說,則只能取決于他的內心抉擇。
而對于愛心座位,及時讓座則不只是道德義務,更是一種合同義務。雖然乘客和公交公司并未簽訂書面合同,但雙方根據交易習慣和一系列固有行為成立了事實合同關系。公交司機到站開門,就意味著向乘客發(fā)出要約,乘客有權利選擇是否成立運輸合同。而只要乘客上車就意味著他作出了某種承諾。這種承諾既包括愿意支付車票價款的承諾,也包括承諾接受公交領域在長期運營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既定規(guī)則。
這些既定規(guī)則包括了愛心座位規(guī)則,這些座位是預留給老弱病殘孕等有需要的人,普通人只能在沒合適“人選”時才有權去坐,當合適“人選”上車時,占有者就有法定義務向其讓座。事實上,公交公司設置愛心座位,也并非完全出于“道德”,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運營成本的考量,讓特殊人群有座位,就能降低他們遭遇意外的概率,進而降低自身風險成本。
人們通常認為公交車不得拒載,似乎對于拒絕讓座者的違約,工作人員并無強制手段,其實不然。合同法僅規(guī)定:“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、托運人通常、合理的運輸要求。”普通人若無理占用愛心座位,相當于提出了不合理要求,可視為違約,工作人員就有權利將之趕下車。期待將這些違約者趕下車能夠成為公交領域的常態(tài),這不僅是在實現公交的權利,更是公交在履行他們對老弱病殘孕的承諾。
責任編輯:翟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