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亞平
讀作家潦寒的《學爸學霸》一書的過程中,我一次次被作家的教育智慧所折服、為作家的博學而驚嘆。
從兒子張闊出生,潦寒就抱著一個信念:把教育兒子當成自己最大的事業(yè)。潦寒說:“父與子的傳承不是簡單地給孩子留下多少財產(chǎn),更應該是精神力量。”“家庭教育的本質是進化。下一代盡量規(guī)避上一代成長過程中走過的彎路。”潦寒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完美地詮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。在父親的影響下,兒子張闊上小學時就有了自己的夢想。良好的父子關系、執(zhí)著追求夢想的勤奮努力,讓張闊高中畢業(yè)后順利考入一所專門培養(yǎng)科學家的大學——中國科學院大學。
潦寒說:“人生的結果沒有人能料到。只要我們有理想這盞燈,活到什么時候都不會迷失。”是的,人生不像馬拉松,能很快看到終點。“青春期孩子多變的心路歷程與復雜的情緒變化考驗著每一個家長。”與其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不如先想想家長和孩子期待的終點在何方。父母作為孩子身邊最大的力量,如果教會孩子擁有執(zhí)著追求理想生活的決心和勇氣,孩子內心一定會產(chǎn)生持續(xù)進取的動力。
“大事不是靠聰明得來的,而是聰明人下笨功夫干出來的。”持續(xù)地下笨功夫,可以讓復雜的事物衍生出簡約之美,而不會因個體的自以為是、鼠目寸光導致前行路上過早地折戟沉沙。求索路漫漫。拼精力、比體力的背后,需要理想的支撐。
什么樣的父子或母子關系都是一場緣分,不能與時俱進的家長很難帶出一個適應時代發(fā)展的孩子。潦寒是一位作家,和所有人一樣,他要工作,要處理方方面面的事務。但無論多忙,他每天都會不間斷地讀書——《百年孤獨》讀了八遍,《哈扎爾詞典》讀了四遍。父親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讀書的習慣,孩子看在眼里,以至于大年三十早上六點就能愉快地起床,跟著父親去書院學習。讀書讓孩子一次次體驗到了升騰的感覺,并一次次將學習、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轉化成了執(zhí)著前行的能力和方法。
作為從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,面對形形色色的孩子,我嘗遍了教育生涯中的酸甜苦辣。教育實踐中我經(jīng)常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在審題、理解等方面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障礙。這些障礙導致孩子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節(jié)奏,做題時不能把題中的有效信息篩選出來。這其實跟孩子閱讀能力弱有一定關聯(lián)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: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,他就越需要閱讀。正如敏感度差的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,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中也需要知識之光給其以更鮮明、長久的照耀。學生的大腦不是靠無休止的補課、沒完沒了的“拉一把”提升起來的,而是靠閱讀閱讀再閱讀。
俗話說: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。人與人在智力、體力、習慣、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別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也正是這千差萬別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。個體的差異在客觀上決定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中取得同樣優(yōu)異的成績。教育就是要發(fā)現(xiàn)、利用和發(fā)展這一多樣性,揚長避短,而不僅僅是取長補短。
潦寒在家庭教育研究和實踐的路上已經(jīng)走了十多年。《學爸學霸》這本書是從作家實踐中總結出來的,里面有很多切實可行的做法和指導性建議。未來中國教育需要培養(yǎng)更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(chuàng)新型人才。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為孩子創(chuàng)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(huán)境,用科學的方法激發(fā)、引領孩子,家庭的教育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、越走越順暢。
責編:瘦馬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